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段睿珺 祁玉洁
崇信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独特的资源孕育出平凉红牛、崇信芹菜等国家地理标志农特产品,有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育好牛“芯片”
7月29日,平凉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崇信县锦屏镇马沟村的崇信县肉牛育种创新能力提升暨陇通源5000头规模红牛养殖场。现代化牛棚整齐排列,膘肥体壮的红牛正悠闲咀嚼科学配比的饲草。这里实施的肉牛育种创新能力提升项目,正成为平凉市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我们用了3年时间完成核心种群组建,现已进入稳定繁殖期。”崇信县红牛公司总经理李晓东介绍,通过严格疫病筛查和体格外貌筛选,基地建立起科学的育种体系。养殖场创新实施“精准饲喂”,根据不同生长阶段、体况特征为牛定制专属营养方案,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这个占地370亩的现代化养殖基地,集育种、繁育、育肥于一体,规划建设30栋牛棚及配套功能区。项目创新亮点纷呈:牛棚顶部实施“牧光互补”光伏项目,既降低运营成本,又实现绿色养殖;通过多元筹资模式,整合各类资金1.15亿元,为项目提供保障。
目前,基地与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合作,开展红牛遗传资源保护与育种研究。通过提纯复壮平凉红牛种质资源,研发高端牛肉产品,推动种群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整体效益,牢牢掌握“种业芯片”。
据悉,项目全面投产后,可年出栏红牛3600头,实现收益690万元,带动30多户群众就业,成为拉动当地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小芹菜撬动大产业
盛夏时节,崇信县柏树镇马新庄村露地芹菜种植基地,连片西芹青翠欲滴,清香扑鼻。村民们正忙着采收、分拣、装车。“崇信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种出的芹菜脆嫩无渣、品质上乘,在福建、深圳等沿海市场供不应求,全是订单销售。”崇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郭志成介绍。
依托自然条件优势,崇信县通过“良种+良法”推动产业升级,示范推广全膜滴灌、黄板诱杀、高垄栽培等关键技术,引进“皇后102”“兰巴达”等高产抗病品种,露地芹菜亩均产值达2.4万元。崇信县四季香芹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永奇说:“我们创新开发芹菜汁、脱水蔬菜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目前,崇信县已建成3000亩设施芹菜示范带和2000亩露地芹菜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带动东庄、水磨等村连片发展。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实现“双增收”,产业链年吸纳务工1万人次。
近年来,崇信县强化“崇信芹菜”地理标志保护,支持企业申报自主商标,与咸阳新阳光、广东海吉星等大型批发市场建立稳定合作,今年已外销芹菜2400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小苹果成致富果
走进崇信县柏树镇闫湾村的矮化密植示范园,成排果树郁郁葱葱,挂满果实,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正精准为每株果树输送养分。
“园区引进蜜脆、秦脆等12个优质品种,采用国际领先的矮砧密植技术。”崇信县果业局局长崇磊说。创新采用的宽行窄株模式,配合立架格网栽培系统,使机械化作业率达90%以上,水肥利用率提高40%。作为全国苹果黄金种植带,崇信县已培育37个优良品种,其中维纳斯黄金、秦脆等新优品种占比达60%。
目前,崇信县2.5万亩苹果园中,矮化密植面积达1.8万亩,年产优质果品4.3万吨。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土地让63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4000元,800多户农户每年享受配股分红129万元,带动3000多名群众常年就地就近务工,年均收入1.2万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4亿元。
同时,崇信县大力推进商超对接、网上销售、订单销售和贮存错季销售,年签订优质果品销售订单1.2万吨。小苹果真正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